close

今天我在路上深深的體會到什麼是「擴大內需方案」的威力了!

就在我騎著我的爪黃飛電在省道上追風的時候,突然有阿sir跳出來將我攔下,

不但當不成追夢人,更要貢獻一筆銀兩給政府。

唉!我們的政府執行擴大內需方案的效率真的很高,還好警察伯伯只開了我沒帶安全帽,不然就囧爆了。好了!抱怨就到這個地方了。

中華職棒的季後賽馬上就要在週末開打了,似乎每次都要在國際賽、明星賽、季後賽才能吸引比較多的人數進場看球,而這也不免讓人思考,是不是少一點球隊對台灣的職棒生態才是比較好的?

我想以我們很熟悉的美國職棒大聯盟來討論:

這是2008年平均的進場觀眾人數,我沒有全部放上來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列網址:http://sports.espn.go.com/mlb/attendance


我們就挑幾個城市來開始我們的討論吧!

這裡我想舉的是紐約、洛衫磯、芝加哥、密爾瓦基以及克里夫蘭,這當中我選擇的城市有大有小,而我想和大家討論的則是該城市人口和進場觀眾人數的關係。而在開始之前,我必須要強調一點─這是一個很粗糙的分析,並沒有實質上代表什麼,因為我無法透過建立一個數學方程式來說明這點,但可能還是有一點意義存在的。

首先,根據美國聯邦人口調查局(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)的統計資料,「華爾街咳嗽,全世界都感冒」的大蘋果─紐約市,仍然是人口最多的一個都市,估計在紐約市的居民已經超過了800萬人以上,這當然不包括一些非法的移民以及觀光客,而洛城也超過了400萬以上,芝加哥也和台北市有著相似的人口數,當然,面積是比台北大上許多。而密爾瓦基雖然是威斯康辛州最大的城市,但人口只有60萬,嗯!我想板橋市就不只六十萬人了,而小皇帝 LeBron James 所在的克里夫蘭更是只有47萬人。

接下來,我們來做一點點數學,把上列的幾個城市的球隊進場人數除上該城市的人口數,我們應該可以得到下列數字:

紐約:1.25%

洛衫磯:2.18%

芝加哥:2.73%

密爾瓦基:6.3%

克里夫蘭:5.76%

平均:3.64%,OK,這個數字我姑且將它稱為吸引該地城市的觀眾比例,當然,理論上能吸引愈多人進場也表示這個球隊愈受到歡迎,而這些數字不正確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並沒有將外來人口、移出人口等等因素也放進去討論。

那麼,這些和中華職棒有什麼關係?

我想以台灣2300萬人要負擔六支職業球隊一定是沒有問題的,六支隊伍也是一個比較能維持競爭的比例。而除了 La New 、統一分別以高雄和台南為主場,中信是嘉義、興農是台中,兄弟是台北主場和某龍就暫時說它是羅東好了。雖然每一隊都有所謂「主場」,但除了熊、獅之外,有認真經營在地群眾的似乎不太多,我個人一直認為除了經濟考量(說真的,看一場海角七號都比看中華職棒貴吧!),沒有歸屬感也是票房一直冷吱吱的原因之一。就算國際賽打得再好,那些只是像壯陽藥,效果總會有過去的時候,而中華職棒已經是一個長期陽萎的狀態,壯陽藥再猛只怕效果有限。


參考國中基測的分區,北北基、桃竹苗、中彰投、雲嘉南、高高屏,這些分區剛好是幾個比較大的範圍,而以北北基至少就有600萬到700萬人,這樣的大小要負擔兩支球隊應該不成問題,而桃竹苗也有

341萬人、中彰投443萬人、雲嘉南373萬人,最後,高高屏共有364萬人。這些都會區我想都足以負擔一支職業球隊,雖然我還是把交通、人口外移的因素考慮進去。但是每場吸引這些都會區至少0.2~0.5%甚至1%的人到場看球,是一個很合理的目標!

以在南部的統一和 La New 來說,平均一場的人數分別為2345及2265人,都還有一段很長的空間可以進步。台灣人是很容易搏感情的一個族群,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那麼離票房的春天也不遠了!

不知道是誰說過「我們有自己的玩法」,我想這時候就該是球團要拿出一點創意來行銷自己!我們也有明星球員,雖然他們常常身上一堆傷還要上場然後被人懷疑不是玩真的;我們的球隊也有週邊商品,雖然它們常常設計的很醜。除了這些,我想球團還是要拿出一點別的,比如 NBA 有 NBA Care,那我們也可以來個 CPBL Care Tour,雖然有在做,但做得還不夠。同理,行銷自己也很重要,不要上新聞都沒有好事。我們有20勝級投手、也有可以挑戰四成打擊率的男人還有國民英雄,缺乏的絕對不是話題,而是這些話題永遠都比不上一條負面新聞。

中華職棒千萬不能倒,否則不會有陳金鋒、彭政閔的全壘打讓你爽!

當然,也不會再出現「又是高志綱!」,至少一個星期去看一次你喜歡的隊伍吧!

 

(咦...錯了!這是千秋王子....)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inxiusu 的頭像
    binxiusu

    少年修的物理教室

    binxiu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